1879计划萧文教授:人剑合一,自在生活

2019-12-12 16:54:021256

萧文,美国密苏里大学咨商心理学博士。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曾任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研究所所长。1879计划顾问团专家,2019年操刀主持了1879计划课程的优化升级,并在其中讲授《咨询心理学脉络与社会流动》、《变态心理学》、《后现代哲学与多元治疗》等课程。

作者按:我自2014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开始结识萧文老师,此后一直是老师与公司之间的接洽者,合作了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循环督导系列培训项目、1879计划升级优化事宜等。期间一直深受萧文老师影响,老师对我来讲,如师如长,感情深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引路人。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萧文教授,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皆文章

接下来我会用“老师”来称呼萧文教授,因为太过熟悉与亲切,用“教授”称呼反倒显得生疏了。

年逾古稀,学习、实践了40余年的心理咨询,早已将咨询的智慧融入了为人处事之中,在老师眼里,咨询中的一切,就是生活本身。

2019年,1879计划邀请萧文老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优化后的1879计划,就是老师这些年咨询实务研究的集中展现。

细数萧文老师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学术贡献:

1、上世纪80年代,老师在台湾首推“职业耗竭”的研究,使得台湾地区在这方面的进展始终居于国际前列。

2、上世纪90年代,老师率先开始咨商历程研究。

3、同上世纪90年代,1995年,老师独创“循环督导”模式,是通过整合、比较多种督导模式,结合华人督导经验所成,是台湾地区甚至是两岸四地本土心理咨询的代表作之一。

4、1999年,台湾921地震,死伤人数逾3万人,应政府委托,老师临危受命,集多所协会、高校资源主持“921灾后学校辅导(心理复健)工作计划”,为受灾区学校师生、受创学生家庭及社区提供心理援助,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参与协助。

5、2005年,老师作为总策划推出华人心理咨询领域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咨询案例有声教材《咨商实务有声图书》,10几年过去,仍经久不衰。

6、创立“合作取向的焦点短期咨询”,几乎包容了所有我们熟知的咨询理论,是一个全方位、并且积极有效的咨询模式。

此外,老师历任台湾多所高校教授、研究所所长、教务长及副校长,也曾任台湾咨商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一、我眼中的萧文老师

萧文老师成长于台湾相对富庶的家庭,父母重视教育,使得他和两个姐姐均有机会出国留学。老师在台湾名声如雷贯耳,领导多次和我提到,一定要请到这位教授,直到第8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终得一见。

满头银发,大腹便便(没错,里面装得都是货),无论季节如何,始终是黑色系西裤、西服与浅色衬衫。每次下课后,在公司的阳台边,身体站直微微前倾,双眼目视前方,细细品上几支烟。他的眼睛虽然看着前面,却找不到明确的聚焦点,貌似看空一切,看透一切。我曾经多个角度观察过老师这个形态,始终觉得这应该就是传说中智者应有的样子。

老师喜欢开玩笑,大概和他研究幽默咨询有关,他说不喜欢和我一起吃饭,因为都是鸿门宴,总是有“任务”要派给他。我开始真有认真反思自己,老师又说你真的会把我的话当真啊,你去死吧。

慢慢我才发现,老师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无论说什么你都不必当真,但是细细品又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每次来京都会给我带上一份小礼物,都是他喜欢吃的东西。有好吃到爆的吴宝春面包,有各种精美的糖果,还有在中秋节前特别让儿子排队买来的全台湾最有名的月饼。每次送我的时候,都跟我细细描述是如何美味,在台湾如何出名。语言的魅力还真是伟大,往往是我还没尝到嘴里,这些味道已经在心里泛起了涟漪。

意大利旅行归来,我给老师带了达芬奇作品的冰箱贴做礼物,他很认真的谢谢我,说要送给她的大姐,因为她在意大利待了8年,看到这个会非常开心。

老师喜欢美食,也喜欢自己制作美食。曾经与另外一位同事一起和老师吃饭,他们在餐桌上聊起各地美食,各类海鲜的烹调方法,让自诩为吃货的我听到懵懵懂懂,眼神迷离而又心生向往。

他还喜欢做饭给学生吃,据老师在台湾的学生描述,每次的研究会老师都会做上一桌美食,和大家边吃边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我想,如果有美食心理这个领域,那老师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行家。

有时候工作累了状态不好,老师会很敏锐的觉察出来,他会告诉我,要做哪些才会真正的放松,还会说最近毛豆下来了,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你要多吃。休假归来,老师也会很认真问到我,“玩得开心吗?有没有放松到?”

每次要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时,左一个谢谢,又一个麻烦你了,让我这个晚辈自愧不如。如此的周到、细致与耐心,大概就是老一辈咨询界的学者特有的修为和涵养吧。

以上是我个人对老师的一些印象,语言太苍白了,不能将老师的生动有趣形容出一二。

二、萧文老师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与见地

作为台湾地区早期推动咨商工作的重要学者之一,萧文老师对心理咨询研究的态度,非常值得后辈学习。

1、咨询专业的研究,宜专更要广

“现在的年轻人、中生代的四十多岁的人,他们的领域范围都很广,大家都在认真的做一些事情。只是我对他们有些建议就是,专是一件好事,可是专之外,也希望他们广。这样这个专才会看得更整合,从整合的观点,从巨视的观点来看他们的专,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摘自台湾辅导季刊《一位率性、真诚的行动家领航咨商之海的故事-萧文教授》)。

萧文老师的研究历程深深诠释了他所秉承的理念,他的研究领域有咨询历程研究、短期咨询、咨询督导、幽默咨询、合作取向的焦点短期治疗、复原力研究等。他也鼓励在高校教课的老师,不要怕辛苦,多开课程,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专,更可以去创造、整合自己的经验,做横向的连结。他自己在1985年初回台湾时,在学校一学期要开八九门课程,所以才造就了这样一位广博的、台湾咨商届的领航人。

联想到1879计划的其他老师,也确实是如此,他们的专长、喜好也不仅仅局限在咨询领域。

余祥云博士每年都会重读《红楼梦》,并从中选取重要人物、片段融合到《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她还是张爱玲的粉丝,读过她的所有著作,参观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时兴奋到不能自已。余老师说,张爱玲对人个性的描述生动而深刻,是自己做实务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林俊德教授曾在中学教授物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经》颇有研究,也会将《易经》中的重要智慧融入到心理咨询过程中。他的工作场景在学校,但也对高龄者的园艺治疗颇有研究,并主持了相关的研究计划。

贺岭峰教授曾经提到“作为人类学家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工作者的视阈要广,不仅要学理论、学技术,也要关注到哲学、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同时关注到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文学、艺术、宗教、戏剧等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因为我们的来访者是人,只要人从事的活动都可以是心理咨询师的研究对象。

正是有了如萧文老师一般的学者的谆谆教诲和切身示范,1879计划的学员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学习,不断精进和成长。

2、关注时事与社会脉络流动

“我们是活在真实社会,咨询辅导并不是一个理论、一个工具,也不是操作,它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社会流动的过程里。”“咨询辅导是如何在回应社会需求里面逐步完成它的内涵,让学生知道咨询辅导是怎么来的,绝对是从社会事件中来的。”(摘自台湾辅导季刊《一位率性、真诚的行动家领航咨商之海的故事-萧文教授》)。

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看看这个问题。

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宗教气氛浓厚,两性禁忌森严,人类的正常性需要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弗洛依德认为,产生大量精神病和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就是性压抑,这也是精神分析的主要主张之一。

多元文化咨询兴起在美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的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非洲裔移民。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发现,非裔移民很少去寻求咨询服务,当时还认为这些人群心理健康,没有咨询的需求。而随着观察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发现并非如此,在美国文化下成长的白人心理咨询师,无法为非裔人群提供有效的咨询,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当地非裔咨询师的响应。

于是,多元文化咨询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议题被研究,继而发展。

而短程心理咨询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保险制度限定了咨询次数,超过额定的次数保险公司不再给付。在这样的规定下,人们需要更加快捷的解决心理问题,短程心理咨询应运而生。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1972年说过一句话:需求为发明之母。所以当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出现了某种类型的个案的时候,相应的咨询模式、技巧也会应运而生。

“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AI人工智能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大数据的概念早已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咨询专业在针对多变与复杂个案时,如何能借用大数据的知识更快速而有效的帮助个案。”(摘自萧文教授《对咨商专业发展的省思》),这是老师目前在考虑的议题。

在1879计划的课堂上,萧文老师曾经用15分钟把所有经典的咨询流派,按照时间线,用社会发展的脉络串起来,学员直呼过瘾。能够如此娴熟、信手拈来的讲授,说明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功课,有了深入的思考。据我所知,关注社会脉络流动与咨询的关系,萧文老师在这方面算是领航者。

在1879计划中有门课程叫做《咨询心理学脉络与社会流动》,用三天的时间把从1901年开始到现在,所有咨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介绍和梳理,训练咨询师对于社会发展的敏感性。

咨询师来学习1879,不只是学习一成不变的理论和技术,更要看到整个社会和人的变化,来搭配使用不同的技术。

这门课程,是老师多年研究结晶的整合,而且只有在1879计划里才可以学到。

3、咨询的深度广度来自于敏锐的生活观察

萧文老师是生活中一位敏锐的观察者。

在聊天过程中,他提到自己每年夏天都会到澳门去度假,不喜欢到处走,就是在一个老的社区坐在老人扎堆的地方,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没错,他在观察这些老人,嗯,这时候请忽略他本身也是一位老人。

一次老人们正在一起闲散的晒太阳,有一位突然晕倒,其他人没有惊慌,按部就班的采取急救措施,很快救护车抵达,老人被送到医院。

“你知道吗?这个老人很可能是心梗,如果他发病的时候独自在家里,就很麻烦了。”

在老师讲到这句话之前,我只是在听他讲一个故事,我没有想到老人为何会喜欢在外面一起晒太阳,也没用想到独居老人的困境,更没有想到周围老伙伴的支持系统对他们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更进一步的思考,他对老人群体的理解就更加贴合,也就更能给老人做好咨询服务。

我提到目前青少年咨询,是心理咨询师一块非常大的市场。老师紧接着问到我:“你知道现在青少年经常会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这一下子把我问愣住了。“你看,如果你都不知道青少年喜欢去哪里玩,又怎么能深入去理解他,共情他。”

虽然我不是咨询师,我也不需要面对青少年的来访者,但若是同样的问题问到一位从业多年的咨询师,也未必能够能够回答得准确贴切。

所以咨询师要走出去,除了学习理论、学习技术,还要在生活的各种场景去观察人。在1879计划实习课程中,除了做额定次数的个体及团体咨询,还有社区参访的任务,学员可以去社区周围的环境中去蹲点,去观察不同人群的状态与需求,不断增加咨询师的敏感度,也扩充咨询师的认知宽度。

这样安排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需要覆盖大批普通百姓,这就意味着心理学越来越走下象牙塔,服务于基层民众。这就需要咨询师走进社区,走进普通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心理服务对基层咨询师的要求。

4、在知识经济中反思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

“谁说牛顿以前没有万有引力的存在!”

从过去到现代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主要分为4个阶段,萧文老师认为这同样适用于咨询师的训练:

知其何(know-what):知道有关事实的知识,如各种统计、调查资料等。

知其因(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如行为塑造原理。

知其然(know-how):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如咨询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知其谁(know-who):知道谁需要你拥有的知识,谁拥有你需要的知识,以及如何找到彼此。

“而我们在咨询师的训练中,学员在课程中学到的最多的是:'为什么是……”而不是“为什么可以不是……',比如说针对抑郁症的个案,普遍教学员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比较少让学员去思考为可以不用认知行为的逻辑的逻辑判断。而社会的进化与行业的竞争力绝对要从这样的反思训练中获得。”(摘自萧文教授《对咨商专业发展的省思》)

对于咨询师来讲,这样的反思力训练会提升创新力,让咨询本身产生的新的活力。有个例子可以生动的诠释反思的力量:“当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一定要在路边或招呼站才能叫到出租车时,于是Uber开始出现了。”

这种反思式教学,在1879计划的课堂中经常可以感受到。

三、结语

“心理辅导与咨询,它不应该是辅导就是辅导,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我觉得它其实都是整合起来的。最近十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深刻,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很可能和年纪大了,体会更多有关,越能够把咨询辅导整合在工作与生活中。”(摘自台湾辅导季刊《一位率性、真诚的行动家领航咨商之海的故事-萧文教授》)

在聊天中老师提到过,年轻时看过很多专业方面的书,也不管能不能读懂,就是用心在读。这些年的感受是原来看到书上的内容会慢慢浮现在脑海中,会想要不断去思考去整合,然后想办法输出出来。

所以,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学习还是与咨询有关的工作,都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这些后辈,不能急躁,在1879计划,跟着像萧文老师这样的前辈一起,慢慢修行吧。

参考资料:

1、辅导季刊2018年3月第54卷第1期 《一位率性、真诚的行动家领航与咨商之海的故事-萧文教授》2、萧文教授:《对咨商专业发展的省思与反思》

文|泉铭

编|如意